对于粉丝而言
就好像自己的偶像走出了书本和屏幕,来到自己身边,与自己同呼吸、共命运。在这种情况下,内容方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变得异常坚固,针插不进、水泼不透。假如没有这种直接纽带,内容方就要受制于平台方和资本方,在它们的资源优势之下瑟瑟发抖;现在有了这种纽带,头部内容方就可以扬眉吐气、“挟粉丝以令资本”了。 当然,头部内容方与粉丝之间的直接联系是一把双刃剑,很容易反噬自身,引发“人设崩塌”“粉转黑”等恶性效果。篮球爱好者大概还记得2010年7月,被称为“天选之子”的NBA顶级球星勒布朗·詹姆斯在与原球队的合约到期之后,举行了题为“决定”(The Decision)的直播活动,向全美观众通报自己的下一步动向。“决定”吸引了高达1310万名观众,成为当天全美收视率最高的节目。可是由于勒布朗在节目中表现得不够真诚、故弄玄虚,其粉丝基础遭受了一定损伤。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足球界的克里斯蒂亚诺·罗纳尔多身上:在2022年世界杯开幕前,他执意 阿富汗电话列表 接受长篇视频专访,向自己所在的曼联足球俱乐部开炮,不但损害了自己与球迷的关系,也严重干扰了世界杯备战。不过,综合来看,这种“双刃剑”对头部内容方的影响是有限的,损失一般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,因为沟通事故而真正砸掉饭碗的只是极少数。 如果内容产业的“马太效应”和“饭圈化”持续下去,会不会终有一天达到一个结果:整个市场只存在“头部内容”,而其他内容趋向灭绝?到了那一天,内容创作者恐怕也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一小撮了,“反垄断”的铁拳将会从平台方身上转移到内容方身上——幸运的是,从过去二三十年的历史看,这种最悲观的场景应该不会发生在互联网时代。
https://lh7-us.googleusercontent.com/csqhxfN5a_GExIMaSZTXPtwoT0yva36J-KnVGX0a25lOy3HdeFNVtDcEYVdWDw9nZSVlZFfeUt5roq4PlR5v_FBKrv8XOYguHCoq1s35ikS103GFIAPUZ5PRD_U4iOTkuCqExMjY1WcuLremtKgFtr0
因为还有两股力量在制约着头部内容创作者,对“马太效应”构成反作用: 内容创作的门槛在不断降低,最典型的例子是短视频。仅仅二十年前,哪怕最简单的视频创作也是专业人员的禁脔,但现在哪怕是中长视频的创作也大幅普及了。要制作工业化的内容还是相当困难的,但是要制作入门级的内容只要有创意和勤奋就够了。 在社交媒体时代,用户喜新厌旧,更加追求“有调性”的内容。他们喜欢那些“接地气”“特色鲜明”,与自己具备共同点的新鲜面孔、新鲜类型。即便内容创作者尚未江郎才尽,他们也得定期为新人让出位置,实现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。 因此,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经高度普及的2020年代,我们看到的情况是:头部内容方作为一个整体,拿到的回报越来越多;但是头部内容方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、新陈代谢迅速。为
頁:
[1]